|
防静电不发火地坪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- 接地施工工艺及规定6 接地施工规定 6.1 施工材料
6.1.1 降阻剂,应采用无机材料构成的多组份复合降阻剂,低电阻、耐腐蚀功能材料,用于室外接地引线及接地极(桩)周围。
6.1.2 环氧树脂漆(绝缘漆),用于涂刷引下线之间及与接地体的焊接。
6.1.3 扁铁(钢、铜),采用厚(3mm-4mm)x宽(25mm-40mm)的镀锌扁铁,用于室外接地引下线,埋于土壤内部分宜采用铜质、镀铜的钢或不锈钢。
6.1.4 圆钢(铜)管,采用,Φ(3mm-5mm)x(60mm-120mm)的不锈钢管、镀铜的钢管、铜管,用于室外埋于土壤里的接地极(桩)。
6.2 施工机械
6.2.1 搅拌机,用于降阻剂材料搅拌,由于渗入了导电粉等添加剂,每一组材料应搅拌3分钟以上,使材料充分混合。
6.2.2 挖土机,用于深挖原地面1m-3m深度,以预埋接地体。
6.2.3 电焊机,用于焊接地体,接点处应焊接牢固。
6.3 施工工具
6.3.1 铁锹、铁抹、灰桶、照明灯、配电箱、铁锤。
6.3.2 安全帽、口罩、反光马夹、劳保鞋、保护服、电焊防护罩、绝缘手套。
6.4 施工准备
6.4.1 专业施工资质,施工单位应具有防静电地坪工程的专业施工资质及组织管理体系。
6.4.2 施工工序验收,施工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,如设计要求与标准不符合时,应与设计、业主及现场负责人进行沟通明确设计和验收标准后,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,隐蔽工序施工记录或相关资料,应由相关责任代表确认签字后,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,验收表格参照表4、表5。
6.4.3 材料检验报告,所有使用的原材料,如扁铁(铜)、圆钢(铜)、降阻剂等在进入施工场地后,分类存放,应出示相关检验报告及出厂合格证,交项目部备案,整个项目原材料应保持连续性,使用同一品牌、同一厂家,除非特殊原因非必要施工中途不得更换,必须更换的,应与项目部充分沟通后再更换。
6.4.4 现场环境管理,各种施工材料现场应堆放整齐,准备充足,设备工具和消防器材应齐全,对有害、易燃、易爆等危险性的材料,应专人保管,垃圾、废料等应备好临时存放处,施工期间统一处理,
6.4.5 岗前制度培训,由于施工场所的特殊性,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,应配合项目部,安排学习安全、各项规章制度等,通过项目安全部门同意后方可施工,确保工完场清、安全施工、文明施工。 6.5 接地端子安装及等电位连接 6.5.1 接地端子必须与防静电接地极相接,接地端子设置位置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。无明确规定时,每个独立层面至少需要2个接地端子,相邻间距不宜大于25m,如示例图。接地端子应安装在隐蔽的上风口处,不影响生产和使用。面积较大时可设置相对应的4-6个接地端子,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若干个接地端子。 6.5.2 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,接地系统不与设备安全保护接地系统串接、搭接而是采用联合共用接地极(点)方式,在接入大地前应设置总等电位连接瑞子,各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、各防静电接地端子,均并联连接到总等位接地端子,并在其引出与防静电接地极相连的主引出线。其主引出线截面积不应小于95mm2。←(或提符合GB50944相关规定)金属导体之间的连接要牢固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,各个连接部位之间的电阻值不应大于0.1Ω。室内铁磁性连线(扁铁、钢筋等)露出地坪表面部分,应做绝缘或包裹隐蔽处理。 6.6 接地系统组成,防静电不发火地坪接地系统由室内接地端子和连线、接地网、室内外连接装置、室外接地线、地线接地极(桩)组成。 6.7 防静电接地线的连接 6.7.1 联合接地通过总等电位接地端子连接的共用接地极(桩),其采用扁铁或圆钢直接焊接。焊接时扁铁搭接长度应是扁铁宽度的2倍或圆钢直径的6倍。当采用螺栓连接时,螺栓规格不应小于M10,其金属表面应去锈去油污或采用电镀螺栓,并可采用弹簧垫圈防止螺帽松动。 6.7.2 选择单独接地方式时,用扁铁或圆钢直接焊接,扁铁搭接长度应是扁铁宽度的2倍或圆钢直径的6倍。其应与防雷接地装置保特20m以上距离,接地极视地质条件可设单极、双极或三极一组,各极间距应大于3m。单独防静电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。 6.8 室内接地引出线保护,防静电接地应严格按设计或技术要求连接, 接地系统宜采用镀锌扁铁(钢、铜)或裸铜导线(带),有绝缘外皮时,外皮颜色应为黄绿相间,室外部分冝用改性耐阳光晒的塑料管,扁铁(钢、铜)引出部分不能暴露在室内,应包装隐藏。 6.9 接地装置 6.9.1 接地体材料,接地体的材质、名称和规格,应符合表3
6.9.2 引下线按装 6.9.2.1 为了减少引下线的电感量,故引下线应沿最短的接地路径敷设。 6.9.2.2 引下线的布置一般采用明敷、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敷设,对于建筑外观要求较高的建筑物,引下线可在室内外采用暗敷,引下线敷设应平正、顺直、无急弯。 6.9.2.3 引下线应在距地面0.3m-1.8m处装设断接卡(连接板),连接板处宜设明显标志,参照图9,以便于拆装维修时不破坏其他设施。 6.9.3 接地极(桩)装置对土壤高、低电阻率方法,(以下二种方法,根据需求可选择其一) 6.9.3.1 在电阻率较高的土壤,如沙质、岩石、冰冻土壤、干燥地区做接地装置,在电阻不能满足时应降底土壤电阻,宜采用下列方法。 6.9.3.1.1 依建筑物铺设时,接地宜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,极尽可能向外延伸,也可向下深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。 6.9.3.1.2 选择利用地下水较为丰富的水库、隧洞、尾水渠、河道及已有非防爆的金属管(井)道等。 6.9.3.1.3 换土、采用降阻剂、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人工接地极。 6.9.3.1.4 为了安全、冰冻土壤等因素,宜埋于地坪表面0.5m以下。 6.9.3.2 在电阻率较低的土壤,如在土壤地下水丰富常年积水较多,深入地表面1m处即渗水,土壤电阻较低能满足时做接地装置,宜采用下列方法。 6.9.3.2.1 接地体(桩)可采取水平设置,可埋于地面深1-3m米。 6.9.3.2.2 由于地下水丰富,降阻剂原材料的应采用工业盐与无机复合导电粉, 因为炭黑、石墨经地下水常年冲刷而使性能不长久。 6.9.3.2.3 接地体(桩)装置时,使用抽水泵向外排水, 直至降阻剂铺设后凝固48小时, 也可采用预制好的降阻剂模块, 以增加接地体(桩)地下接触面。 6.9.3.1.4 为了安全,宜埋于地坪表面0.5m以下。 6.9.4 接地棒(桩)装置
6.9.4.1 视地质及环境条件可以采用水平式或垂直式敷设。
6.9.4.2 为了减少相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, 接地体的间距一般为5m,当接地装置敷设的地方受到限制时,上述距离可以适当减少,但一般不小于垂直接地体的长度。
6.9.4.3 接地棒(桩)长度采用2m、2.5m、3m等,之间的间距应大于接地棒(桩)长度,通常接地棒(桩)长度2.5m时,接地棒(桩)之间距离3m。安装参照图10。
6.9.4.4 埋于土壤内部分引线及接地棒(桩)材料,宜采用铜质、镀铜的钢或不锈钢。
6.9.4.5 接地装置埋在土壤中的部分,其连接宜采用放热焊接,采用通常的焊接方法时,应在焊处做防腐处理。
6.9.5 接地棒(桩)与接地引线的连接,为了以后维修方便,埋在土壤中的引线,应在距基础或墙边洒水坡0.8m之外的1-2m处设置人工接地体(连接板),并设置醒目的接地标志,见图9,应在接地棒(桩)与接地引线接触的部位两侧进行焊接,为了连接可靠性,扁铁(钢、铜)带弯成弧形或直角形直接与接地极(桩)和接地引线进行焊接。
6.9.6 铺设降阻剂,接地棒(桩)及引线按装好之后,接地棒(桩)与接地引线的周围,采用无机复合降阻剂放水搅拌成糊状,紧密的包裹在接地棒(桩)与接地引线30mm-40mm周围以保护。安装参照图10。
6.9.7 接地棒(桩)表面用土回填,待降阻剂干硬后,接地棒(桩)与接地引线的地表面应用细土回填整平压实,回填土内不应夹有石块、垃圾等并设置醒目的接地标志,见图9。安装参照图10。
6.9.8 接地极(点)标识,见示意图9
图9 接地极(点)标识
6.9.9 独立防静电接地系统布置图,见图10。 图10 独立防静电接地系统示意图 说明: 1——-用钢筋Φ4mm-6mm或铜筋Φ1mm-Φ4mm制作的网络; 2——-钢(铜)筋交叉口焊接点; 3——-用扁铁(铜)3mmx25mm制作的环形网络并与导电钢筋焊接扁铁引出部分不能暴露在室内,应包装隐藏; 4——-用扁铁(铜)制作的引上线,用于工作机械设备接地,扁铁引出部分不能暴露在室内,应包装隐藏; 5——-用扁铁(铜)制作的引下线,用于室内及室外并连接接地棒(桩)扁铁引出部分不能暴露在室内,应包装隐藏; 6—-—引下线与室内导电网进行连接的焊接点,扁铁引出部分不能暴露在室内,应包装隐藏; 7—-—室外接地引线,埋入室外地坪内,用于与接地棒(桩)的连接; 8—-—镀锌钢(铜)管(棒)用于接地极的接地桩,规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,埋设地应距防雷接地线(极)距离20m以上,距建筑物墙体20m以上; 9—--—降阻剂,用于接地棒周围的土壤中,降低接地电阻; 10——接地棒(桩)距地表面距离为500mm及以上; 11——接地棒(桩)周边土壤使用降阻剂范围:距接地棒300mm-400mm圆周范围内; 12——接地棒(桩)之间的间距应大于接地棒(桩)长度,通常接地棒(桩)长度2.5m时,接地棒(桩)之间距离3m。 |